2025年7月份防病提示

时间: 2025-06-27 09:10 来源: 常熟市卫健委 访问量:
【字体:

7月盛夏,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,各种细菌、病毒和蚊虫等病媒生物都比较活跃,大家需要重点防控感染性腹泻、高温中暑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登革热等各类虫媒传染病等。

感染性腹泻

关注度★★★★

疾病科普: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。其中,感染性腹泻较为常见,它由多种细菌、病毒或寄生虫引起,通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或者饮用水传播。进入夏季,气温升高,以诺如病毒为代表的各类病毒性胃肠炎发病率开始下降,而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开始上升,如霍乱、细菌性痢疾、伤寒、副伤寒等。通常表现为腹痛、腹泻,伴有或不伴有发热症状。

预防措施:

1.喝开水。不喝生水,饮用水要煮沸后方可饮用,或者选用卫生合格的桶装水、瓶装水。

2.注意食品卫生。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,特别是海产品和水产品;食物要煮熟煮透,如有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中,但储存时间不宜过长,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;碗筷需消毒,生熟餐具要分开,加工凉拌菜时要用专用的熟食砧板、刀具和专用盛放容器,避免交叉感染。

3.勤洗手。讲究个人卫生,饭前便后要洗手。

4.做好患者管理。一旦出现腹泻、腹痛、恶心和呕吐等症状,尽早到正规医院腹泻病门诊就诊,以便早诊断、早治疗。身边有腹泻患者时要注意饮食隔离,做好餐具的消毒,尤其对患者粪便、呕吐物等要做好消毒处理,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。

5.可选用温中理气、和胃止痛、行气化湿的中药贴敷来止泻,温阳,健脾和胃。可选择穴位:神阙、中脘、天枢、关元。

高温中暑

关注度★★★★

疾病科普:7月为高温中暑高发月份。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、户外作业人员为中暑的高发人群。中医上称暑证,指感受暑热之邪,耗气伤津,轻则表现为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发酸等,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脉搏增快,如不及时处理,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,并伴有惊厥、昏迷、谵妄等严重临床表现。

预防措施:

1.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,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。

2.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或工作的时间,适当减少高温时间的工作量。在工间休息时,劳动者尽量在树荫、遮阳棚、空调休息室等阴凉处休息。同时,要定时、少量多次饮水,首选凉白开、淡盐水,避免大量饮用含糖饮料、酒精、含咖啡因饮料等。常备药物可选藿香正气水、十滴水、人丹(清热开窍)。

3.做好个人防护。露天作业可以选择浅色、轻薄、透气的衣物,佩戴宽檐遮阳帽,或者是戴有遮阳帘的安全帽。随身携带湿毛巾擦汗、降温,也可以使用便携的小风扇辅助降温。

4.要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,应当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,多吃蔬果,适当补充蛋白质。

5.做好应急处置。如出现大量出汗、头痛头晕、恶心乏力等症状,应立即停止作业,迅速转移至阴凉的通风处,解开衣物,并且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如果症状还不能缓解,应及时就医。

6.急救时可通过十宣刺血、八风刺血、耳尖刺血等方式,或印堂、颈项部(风池等)刮痧,针灸合谷、人中、内关等穴位,可减轻中暑症状。
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

关注度★★★

疾病科普: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发病高峰在5-7月份,以发热、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,常伴乏力、厌食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病例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。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,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因本病死亡患者的血液、血性分泌物、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传播。

预防措施:

1.远离野草灌木。尽量避免在草地、灌木丛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,减少被蜱虫叮咬风险。

2.做好个人防护。外出游玩或野外作业时,应穿长袖浅色衣物,扎紧衣袖和裤腿,不要穿凉鞋。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避蚊胺等驱避剂,衣物、帐篷等野外露营装备也可喷洒驱避剂。

3.保持居所环境卫生。生活在山区、丘陵地区的居民,注意定期清理家庭周边杂草,清除和杀灭居家周边环境中的游离蜱和家畜身上的寄生蜱。不要在草地、树木上晾晒衣物,防止蜱虫附着。

4.外出返家时检查蜱虫附着情况。户外游玩、劳作后尽快洗澡并更换个人衣物,检查有无蜱虫叮咬,特别注意腋窝、耳后、头皮和腰部等部位。

5.被蜱虫叮咬后科学处置,如出现症状及时就医。若被蜱虫叮咬,切勿生拉硬拽,宜用小号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器部拔取,取出后,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,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,如出现发热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

6.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需注重清热凉血、滋阴补脾。当季可以食用清热解暑的瓜果如西瓜、黄瓜、丝瓜、冬瓜等性寒凉食物可辅助降温,但不宜过量。有血热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适当食用凉血止血的莲藕、百合等,能滋阴凉血。为了减轻胃肠负担,宜食用易消化高营养的小米粥、软面条、山药糊等,适当搭配鱼肉、豆类补充蛋白质。并且避免辛辣油腻,以防加重内热或胃肠刺激。

登革热等各类蚊媒传染病

关注度★★★

疾病科普:夏季气温升高、降雨增加,蚊虫繁殖速度加快,叮刺吸血、骚扰风险增加。随着暑期旅行增多,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病、黄热病等多种传染病输入、传播风险增加,同时也需注意流行性乙型脑炎感染传播风险。

预防措施:

1.避蚊:安装纱门纱窗,拒蚊虫于室外,睡觉时使用蚊帐。避免在蚊子出没高峰时段(早晨、傍晚)在树荫,草丛、凉亭等处逗留。居家注意清除积水、穿浅色长袖。

2.驱蚊:正确使用含有避蚊胺、驱蚊酯成分的驱蚊产品。出门要穿浅色长袖长裤,还可以将驱蚊剂喷洒在暴露的皮肤或衣服上,尽可能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。可以佩戴艾叶、藿香等中药香囊,或点燃艾草烟熏,天然安全驱蚊。蚊虫叮咬后可用芦荟汁、薄荷叶外敷,可以消炎止痒。

3.灭蚊:清除室内外积水,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,消灭蚊子孳生地,必要时可用杀虫剂喷杀成蚊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