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常福街道以“街道—村居”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目标,进一步整合调解资源,完善工作机制,提升解纷实效。2024年街道矛盾纠纷解决率88%,同比上升41.7%。
资源整合、集成流转,打造“融合治理”新阵地。从立体化、集成化、实战化三个纬度进行提质增效,破解部门各自为政困局。1.立体化设置分层功能区。一楼为引导受理区,搭建直面群众、解决诉求的服务部;二楼为指挥调度区,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功能,强化矛盾风险研判;三楼为多元化解区,设有共享法庭、人大代表工作站和专业调解工作室,发挥最大聚合效应。2.集成化打造诉求“集散地”。明确司法、信访、人社、派出所等部门日常入驻,建设、资规、农业农村、市监等社会治理关联度高的部门轮值入驻,律师、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随叫随驻,人民调解、信访接待、法律服务等业务在中心“一站式实现”。3.实战化构筑解纷“桥头堡”。创新建立“一窗受理+分类流转+闭环管理”工作流程,建立健全复杂矛盾纠纷监测预警、吹哨报到、联合接访、联席会商、快速处置等工作机制。
个性定制、专业服务,探索“特邀调解”新机制。建立“一库、一单、一指引”创新特邀调解机制,推动“减纠纷、减信访、减诉讼”。1.动态更新特邀人才库。聚焦婚姻家庭纠纷、物业纠纷、房产宅基纠纷等五大矛盾高发领域,通过“部门推荐+个人自荐+能力比选”,挖掘善于调解的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,并结合专业特长进行精准匹配。目前,库内已择优吸纳特邀调解员27人。2.全量梳理矛盾纠纷清单。充分运用网格工作人员“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”的优势,通过基础网格上报、指挥中心流转等方式,全面摸排家庭矛盾、情感纠葛等各类矛盾纠纷,实现矛盾纠纷全量梳理、闭环化解。3.持续完善全链工作指引。围绕诉调衔接、精准匹配、靶向派单、限时化解、跟踪问效、星级评定等环节制定特邀调解全流程工作机制,引入星级调解员评价体系,通过一事一人一策促进矛盾纠纷稳妥化解。
即时调解、就地化解,彰显“彩虹调解”新特色。加强公调对接、深化“警社联动”,与辖区派出所建立“彩虹调解团”,创新“124”工作法,形成“全领域协同、全要素联动”工作格局。1.突出专职调解员一核引领。整合司法、劳动、村(社区)、企业、义警等多方力量,建立“每周一研判、每月一复盘”工作机制。2.聚焦涉企纠纷和新业态矛盾两大领域。线上建立企业主、新业态从业人员微信群,实时摸排矛盾线索;线下深入村(社区)开展“地毯式”走访,全面掌握辖区矛盾纠纷情况。3.深化矛盾纠纷四级调处。根据风险等级对各类矛盾纠纷实行分级处置,切实提升矛盾化解效率。今年以来,通过“彩虹调解”机制调处纠纷197起、化解175起,化解率达到89%。
接下来,街道将持续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,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,让老百姓遇到问题后能“进入一扇门、最多跑一地”,“一站式”解决烦心事、揪心事。